地方政府亟需轉變思路
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資,一方面嚴重棄風限電,這是甘肅省最受行業人士詬病之處。數據顯示,2015年,甘肅風電、光電裝機已達到1252萬千瓦和610萬千瓦,位居全國第二位和第一位。
目前,甘肅能源發展最不容忽視的一個背景就是,省內電量嚴重過剩。因此,其“2020年全省風電、光電裝機分別達到2500萬千瓦、1100萬千瓦”的發展目標,被行業戲稱為“一盤發展死棋”。
多位行業人士指出,地方政府要GDP,要發展,可以理解,但是不能罔顧現實、盲目加碼。有行業高管曾發言明確指出,地方政府作為過度。“一些省委、省政府,是怎么發展新能源的?不顧需求和落實,只要求投資者們在自己地盤建設,要的只是目標容量。”
“我們盡了所有努力,給省政府上過意見,也給國家部門反映,但是無可奈何。”一家新能源企業負責人說,“照目前來看,甘肅提出的保障目標沒有任何保障作用,完全是要將新能源企業扼殺掉的節奏。正常水平下,風電和光伏發電企業一般需要8-10年收回投資,按照甘肅工信委公布的風電和光伏最低保障年利用小時數,到運行期結束也收不回成本。”
而新能源企業對甘肅政府的投訴也并非首次。今年年初,一份由五大國字頭新能源企業聯署的意見函被遞交到了國家發改委,主要內容是:對2016年甘肅新能源企業參與電量直接交易意見及建議。
據了解,甘肅省政府和發改委曾多次要求新能源企業參與電量直接交易,而新能源企業參與交易的結果就是連標桿電價都拿不到,電量要賤賣才能發電。更極端的情況是,新能源企業讓出全部標桿電價,僅得國家補貼電價,才能獲得發電權。
“新能源發電項目的預算、規劃、貸款,都是有法律規定的,現在突然全不算數了,導致企業虧損運營,地方政府不講誠信,這樣下去,誰還敢再做投資?”一位行業人士表示。
對此,專家建議,在消納不暢已成現實的情況下,風電的發展節奏理應有所控制,地方政府應制定相應規劃,讓新能源發展與整個電力系統發展相協調。更為重要的是,發展可再生能源,實現低碳綠色增長,已經成為全球共識,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,希望甘肅可以盡快糾偏,服從國家發展大局,服務地方新能源產業健康持續發展。